食鹽品質未必「天然」最好 食鹽的3大健康迷思

食鹽品質未必「天然」最好 食鹽的3大健康迷思

平日每餐都會加入食鹽調味,但怎樣揀選食鹽才算「吃得對」?食鹽含有鈉和碘質,是維持人體所需的重要微量元素。食鹽中的鈉可幫助協調體內細胞外液和酸鹼、平衡電解質,亦是一種幫助神經傳導和肌肉收縮的物質。食鹽中的碘質,可幫助人體維持正常的甲狀腺功能,以及促進人體生長發育。不過,世衛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應少於2,000毫克,即一平茶匙鹽。因為身體吸收過多鈉,會增加患上冠心病、高血壓、中風的風險。除了要注意鹽的攝取量,食鹽的種類及食品安全都需要留意。

以下3個關於食鹽的健康迷思,助你揀選更適合的食鹽︰

迷思一︰岩鹽、海鹽比餐桌鹽更健康?

岩鹽、海鹽等天然食鹽不一定比餐桌鹽更健康。消委會曾就市售的食鹽進行安全品質檢測,檢出部分岩鹽的鉛含量以及總砷含量超標。當從日常飲食慢性接觸鉛,會影響神經系統,出現腎臟、消化系統、高血壓、貧血等問題。而砷會導致人體急性中毒,若然身體長期攝取無機砷,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、肺癌、皮膚癌等風險。

迷思二︰低鈉鹽等於「健康食鹽」?
低鈉鹽含有較少鈉,普遍在食鹽之中加入一定分量的鉀鹽。低鈉鹽雖然適合一般人士使用,但當在使用低鈉鹽時,如果覺得食物味道不夠咸味,而使用更多,其實便等於沒有減少攝取鈉。另外,腎病患者則不建議用低鈉鹽,避免鉀難以排出體外,對身體造成負擔,因此應先向醫生徵詢意見。

迷思三︰標榜天然的鹽就不含有害物質?

消委會的食鹽檢測中,發現接近2成海鹽類樣本,檢驗出含有「微塑膠」,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醋(PMMA)及聚丙烯(PP)為最常見。由於海鹽的原料是海水,經過蒸發後結晶等工序而成。而在海洋中有人類棄置的塑膠製品,使海洋生物誤食塑膠,令微塑膠進入海洋,並且進入食物鏈。

此外,消委會亦有測試食鹽的水不溶物,發現岩鹽及攻瑰鹽佔最多水不溶物,顯示有難溶於水的雜積質和礦物。反而測試中的餐桌鹽及烹調用鹽類樣本,並沒有檢驗出含有水不溶物。

發表迴響

探索更多來自 健康提案 Healthnews HK 的內容

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,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。

Continue reading